2009/09/28

[影] 孤兒怨 Orphan

看恐怖片通常不會是我的選項,但是有好評或是有噱頭的恐怖片總是讓我又愛又恨,孤兒怨就是一部讓我看了覺得這一整個月,我再也不想看任何恐怖片的好片。他那沉重而綿密鋪陳的恐懼,讓人無法忽視從心底發毛的感受。

不斷用各式各樣天真小孩突然迸出來的嬉鬧聲,去營造突如其來的驚嚇,或許是因為我習慣性的預設立場,總覺得恐怖的場面快來了,所以很緊張的做好十足的保護措施,變得整部戲都鎖緊開關,不得鬆懈的等待他下一秒嚇你的動作。然而真正的恐懼通常不在懸疑的地方,而是人性。

雖然約莫是一個月前看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媽媽不斷的想講出心內的恐懼,卻沒有人願意聽,從一開始生產的過程的恐慌,到中間不斷質疑Esther,沒有人聽進一個「人」所要說的話,給我們的反思或許只是,不管怎樣的人都有他能聽取的建言在;信任是個簡單卻沒有人做得到的心理狀態,互相批評互相的存在,那還需要互相依存嗎?

這部電影操弄著反社會邊緣性人格,這種難以定義的心理狀態,反而給予人更多想像的空間。一出戲院我跟朋友都不斷的討論著,導演很變態,要個小女孩演這麼沉重細膩恐懼的戲。綿密且深層的恐懼,你能抗拒這種表象的世界帶給你的反撲嗎?



2009/09/12

[影]惡棍特工 Inglourious Basterds

看完這部片我的首先冒出腦海的小結論是,只要Brad Pitt不是演個正經的男主角,那部戲都會蠻好看的。好啦,還有其他結論,例如女人總是比較心軟的那端,真的要下手時還是軟弱了下來。

昆導又用了章節式的手法,第一個章節開始的緩慢的節奏,慢慢累積情緒,蓄勢待發的屠殺,雙面手法的特寫,男主角的表現真的很精彩;一群湊起來反屠殺納粹的游擊隊,一個德國雙面間諜女星,一個電影院猶太女老闆,一個被視為國家英雄的納粹兵,一部電影,充滿反諷,深入特寫刻畫恐懼的表情,諜對諜;看昆導的片子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出他個人喜好,對音樂、或是對很多事物的看法,可以重疊的拼湊出原貌。

我很喜歡有一幕是蘇珊娜在餐館,而蘭達剛好進入的那幕,聽得到大家的對話,但鏡頭只拍攝蘇珊娜的表情;恐懼有時候不需要親眼看見,光是用聽覺就可以夠驚悚的了。B級片搞笑恐怖片模式,配樂十分的到位,精準的傳遞出來他的氣氛,像是佳餚配有絕佳的香氣,讓美好的事物更具體。

說不完整有多少小細節的安排我都很喜歡,音樂的節奏抓得剛好,或是刻意營造出來讓人恐懼的虐殺,一些富有哲學概念的肆虐,講太多就變成劇情介紹了;但說真的不像看到追殺比爾般,讓我大嘆三聲妙到不行,只能說是上乘但不感特殊突破的巧妙安排。

[活]Only you

他反問我Third那張專輯耐聽嗎?我說很好阿,因為我那次在失眠的飛機上反覆聽了好幾次,直到現在坐捷運聽,都會有那次從紐約回台灣的感受,這些我稱之為紐約的味道。有些專輯很奇妙的都被我歸類成這一類感受--說不上屬於哪種懷念的情緒,但說懷念真的太牽強了。

不知道哪一次的旅程開始我就無法在飛機上入眠,大家建議我喝酒,好笑的是喝了酒我會喝醉,但還是無法入睡;所以飛機上一張張有(有時候也沒)興趣的專輯就被我挑出來反覆聽,因為暈機的狀態電影也看不下去,這樣的歷程總是折磨著我出遠門的耐心(跟決心)。
時序轉入秋天(真老套的開始),中午太陽還熱的會燙傷我穿著夾腳拖的腳,晚上穿著背心的我反而感受到涼意,我還以為台灣的夏天永遠不會走,這樣胡亂套上背心裙子穿著夾腳拖的日子所剩不多了吧,我太過熱愛夏天的隨興,那些旅美的親戚們不懂的潮濕與熱情,今年的我還真的終於曬(蠻)黑了。
Beth的聲音淒美(雖然每首都很淒美),秋意撩人,最近突然聽起Only you,意外的提醒起自己原始的愛情觀,那些轟轟烈烈的專屬感--非君莫屬,雖然這些年來早就將這些堅持給摧毀殆盡,畢竟沒有誰是真的屬於誰的。為什麼開始寫起這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懷念感,大概是睡了午覺起床發現六點就開始天黑,夏日將盡的悵然;抑或是那些四散的過往突然音量很大的,狠狠擠進我夢中,爭取我大腦某些區塊的活絡存在感,我不能不呼吸的去逃避那些既有的;還有就是前幾天我說我也聽點電子,如果Trip-hop算是的話。
總是在決定要去紐約的時候會莫名的感傷,我真的不知道我憑什麼說我懷念那邊,親人的黏膩情感,使得這些情緒更複雜。我覺得人的本質不會變,但會隨著生活等事情或多或少質變,那些邊緣化無所謂的地帶,或是更強化某些該堅持的事情,他說著他倒是覺得他都一樣;然而如果我還是(完全)一樣,就可以緊緊抓住那些我永遠想抓住的人了嗎?大家總是說著小時候談戀愛很容易的。

夏天會一直在嗎?看來拉緊厚外套拉鍊,不需要擔心因為開冷氣而讓北極熊沒家的日子,還真快來了。

圖片來自於: portishead official website

2009/09/09

[活]survive

將近十年前的我,看著網路上的選單,拼湊出自以為是輕鬆的課表,剛上大學好像贏得世界的狹隘,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年紀,過了大一就不敢回去看自己大一國文寫的作文。那些第一輪第二輪第三輪的課表,排隊求老師加簽之類的生活,大熱天可以沒有冷氣的住在宿舍,上課都在破舊的文學院,考前一個禮拜才開始早起去圖書館佔位子,總是忍不住昏昏欲睡的昏暗讀書氣氛,討厭在圖書館親熱的學生們。

為了生存這件事情,這幾年變了多少?

做了很多自己以前不會做的事情,思考比以前冷血極端很多,那些簡單為了體會生活甘苦的體驗,早就蕩然無存,為了追求更深一層的意義,腦袋千迴百轉,人生無法翹課,無法像一般上班族死魚般坐著捷運通勤。某種層面我看起來更trendy些,比以前更有辦法執行自己想做的事情,何謂想做?我不過只是為了生存而汲汲營著。

早就忘記魏晉南北朝,低氣壓該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轉,人生的前18年都繞著這些事情轉,我拋棄的快,那些白活了的日子,所謂的青春。真的開始正視起孔老夫子的智慧,喜歡他所說的格言,好笑的是我國文最差,但現今唯一剩下的技能,也不過只是在這邊滔滔不絕。我還剩下什麼?自我安慰至少有些邏輯思考,被工作摧殘的耗弱。

或許我沒吃過一次一兩萬的餐點,或許我沒買過一個十幾二十幾萬的包包,但我想我可以不斷體會流過我身邊的氣流,那些些微變化的絲路。痛苦的是我自以為纖細敏感。想抓住些什麼,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抓些什麼。到了這邊好像卡住了,誰來拉我去下一關,有沒有外掛可以用?

我懷念起那些急著長大的日子,走在椰林大道上感覺可以大喊I am king (queen?) of the world(不過我一向認為queen很有性別附屬的意涵在),用SKII就覺得很老氣的青春。這個世代的我,好似保有些純真,沒那麼多渲染。

我,在一個互相質疑的世界,誤解、懷疑、指責。想緊緊擁抱些什麼卻寧願手不伸出去。結婚、誰被甩了、三十歲,沒有終止的下一個輪迴,比選課還難選的人生,而我只是嘗試survive,逃出the island,逃出了卻沒有人能正常function了(好啦,我只有看lost第五季的其中一集而已)。

Being lost maybe easier to survive.

沒有角落了,知道這件事情,所以哀傷。沒有角落,沒辦法躲藏,無所遁形,緊張的遮住重點部位。

How sick I am.

2009/09/06

[樂]內華達51+劉虹翎+The Fen fens

我覺得因為看醫生遲到入場很可惜,因為沒想到第一個團內華達51這麼可愛!剛進場時只覺得整體的音牆聽起來很不錯,然後仔細聽感覺是個類似Limp bizkit的風格,想著台灣什麼時候有這種樂風而且還蠻成熟的,中場的時候主唱講著怪腔怪調中文,我還在有眼不識泰山的想著:喔,原來是ABC。到了很後來的後來,我才發現他們竟然是個從韓國來的團體。

這篇心得我打算從頭到尾只講他們,我得老實且誠懇的說(→我超摩羯座的,喔耶!),其他兩個團一個是聽過很多次,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另一個不是我的風格不方便評論。

看表演時,剛好是風災水災過後不久,這個團從上飛機到表演前,拍攝一些台灣加油的照片,簡短的弄成一個影片,一邊表演一邊播放,還練了中文唱了「朋友」,我覺得讓人感覺溫暖;而且他們身在異地真的很好膽的唆使大家跟著他們互動,西門河岸的場地很容易跟主唱對到眼,所以一直被強迫跟著嘿哈嘿哈的,雖然曲風不算有新意,但是技巧很不錯,整場的互動跟一些巧思都讓人覺得力道十分強,這種風格的團我覺得主唱常會是瓶頸,不過內華達51的主唱技巧也很不錯(長得又可愛可以加10分)。

老實說我覺得一個初來乍到外國團體,團序還被排在第一個(如果台灣的場地有注意所謂的團序的話),雖然我很常說認真不代表我要買他帳,但是這個團我還真的被他的認真誠懇給收服了(可能是主唱可愛加10分的部分佔很大因素吧)。

[書]藍調石牆T

我好像很久沒寫讀書心得了,難道我都沒讀冊(大驚)?面目可憎了!

仔細搜尋一下我的記憶版圖,書的這塊少得可憐,難怪我的言語能力越來越差;還有最近好像看的都是村上春樹的書,有時候也會莫名的有他那種摩羯座式哀傷,倒是會偷偷開心自己也是摩羯座的就是了,不過村上的書心得真的很難寫就是了。跳回主題,七月份開始玩噗浪,當時同時有兩個我很敬重他們品味的朋友都在講這本書,我就在思考這本書怎麼這麼強大,於是乎颱風天經過Page one(是怎麼經過的?),看到有打折就買回家,想說颱風天在家當文青。

看了以後難過的不得了,在捷運、在自己家裡、在咖啡廳看,都讓我眉頭深鎖。女同志T部分的心境,配合上反戰、勞工權利以及性別解放的年代,我真的很慶幸我活在這個世代,性別開始比較沒有界線、沒有定見,不管我是直的還是拉子,誰都不希望自己是不被尊重的凌虐,男性施暴過後還一副施予憐憫似的,看到一半總覺得我痛恨起男性陽具了。

其實我一向都認為美國是個保守的國家,看太多慾望城市的人會以為轉角可以遇到(性)愛,但我認為性別與種族的成見常常是美國需要克服的一點。(跳一下)大兵們從二次世界大戰返回後,發現女人可以自力更生,男人開始找不到工作,就用各式方式將女人打回家庭主婦生活,違背這樣的路線就是會被指指點點的,所以女性主義又在1960年代再起,有趣的是在女同性戀這一端也是有內鬥的,人本身真的是很微妙的一個機制,應該團結的時候總是又會難看的互扯後腿。

性別的權力鬥爭上我們晚了好幾年才出生,在傳播媒體,或是法律規章上已經漸漸步入軌道,女性自主的意識也漸漸的流傳開來,不管是想當小公主的女生,或是覺得自己超帥的女生,我想能夠認同自己(不管身為男女性)的人就是最讓人動容的人。

作者用她這一段慘痛的經歷,告訴大眾她們的奮鬥,除此之外我認為能活著說出這一切,運用文字的方式,這樣的努力更顯得她的生命是獲勝的感受,人真的要開始不管從幾歲都是可以的吧。

[影]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 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超級英雄電影在這幾年狂暴的崛起,但感覺大家的口味被養的很重,要有特效、有帥哥(這是我自己要的吧)、有劇情、有張力、有醒世意味,純然爽快的逞凶鬥狠已經不能滿足大家,但可惜的是G.I. Joe感覺就只是簡單的一部「特效專賣店」,口味太重的可退下了。

劇情緊湊的交代了眼鏡蛇的崛起,這個破題法我喜歡,而且很切合主題,我記得我說過我討厭文不對題。簡單幾幕就清楚明瞭的帶過所有的背景,不似守護者的呢喃;人物的心境轉折也看得出來,雖說這麼簡單就看得出來好像還真的代表他很簡單;可惜的是配備的展現不夠有力,奈米蟲還蠻強悍的,只是顏色頗噁心。

我個人認為Sienna Miller金髮比較漂亮;從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開始對韓國電影就很有興趣,李秉憲在這部電影演出得很突出,雖然又是個被亂套種族的角色(韓國人演日本人);但整部電影我覺的性格最鮮明的就是紅髮女孩Rachel Nichols,這讓我想到看閃靈俠時整個分心去看那個配角女警察。

整體來說是部很放鬆的電影,單純追求爽快的不想攪動腦汁的時候,可以進戲院轟隆隆一下,或許就像清宿便一樣整個人變清爽了呢。

2009/09/01

[影]紐約浮世繪 Synecdoche, New York

一把揉爛的生活,又很努力想整理好看似被肯定的人生,接著作繭自縛。
不知道該怎麼具體形容出來那種困境,雖然有不少人肯定的才華,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好像」少了些什麼,自己的家人也「看似清楚」地不屑他所缺少的,看不出有突破的新作,看不到「自己」的創作,只要以前曾經創造過頗受好評的東西,在走下一步時總是會戰戰兢兢的,就跟所有續集電影通常都有可能被批評的體無完膚一樣。
用劇中劇中劇去堆疊,希望從看別人演自己來發現自己,但編出來的劇其實也只是自己挑自己想看的部份而已。不斷的找尋自己獨特的地方,最能展現自己才華的部份,孤獨這層膜層層包裹著,無法看破衝破這些困境。我一向認為哭不出來的人很可憐,尤其當他想哭身體機制讓他無法分泌淚液。你明明有病,你很在意有病,但那病又不痛不癢不致你於死地的,連痛都只隔層膜。
「我不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自己意識到活在一個火燒厝,自己意識到事情已經荒誕不經,自己知道自己好像在乎過誰,自己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他曾對我說過,不去想那麼多是幸福的。究竟這樣的追朔只是自尋煩惱鑽牛角尖,還是追尋自我?
影片中許多魔幻寫實的鏡頭,詭譎的氣氛帶著幽幽的歌聲。略嫌滔滔不絕的冗長,懂與不懂的中間,反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