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影]懼乳:傷心的奶水 The milk of sorrow

以這麼一首哀傷的原住民敘事歌曲開始的電影,結合著這麼哀傷(且弔詭)的電影片名,力道卻是十分強韌的向上,而不是自溺哀傷,和女主角的眼神一樣堅毅;讓我驚訝的是結局是明亮輕快的,害我進電影院前還深呼吸嘗試放鬆,因為害怕太過於沉重。

這次台北電影節最美麗的驚喜,我想就是這部片了。鄉土劇般的,不同國家(可以說沒有認知的國家)的鄉下女孩,開始一點一點挖出自己想/能做的自己,慢慢可以在人前唱出歌來,雖然只是為了賺多點錢埋葬母親;終於敢一個人走在路上;甚至是取出腐蝕的發芽馬鈴薯,而不是莫名固執的守舊;即使她是個喝著「恐懼的奶水」長大的女孩,從小到大被灌注的都是無止盡的哀傷,但她終究還是可以說、可以笑、可以唱出美麗的歌;即使是經過背叛欺騙,她仍然可以在循環中代謝出堅強的自我,沒有因此而倒掉。

色調大異其趣的祕魯,一開始是恐怖主義的死亡,擺脫不了陰霾的女孩,接著則是樂天到不行的各式各樣婚禮,電影彷彿告訴大家最壞的時光已經過了,我們可以懷抱著哀傷,可以被恐懼孕育,但就讓這些喜怒哀樂隨著太平洋沖走吧,我們會走出來的。

[影]凱薩琳布蕾亞之藍鬍子 Bluebeard

片中譏諷十足的童言童語很可愛,姐妹之間若有似無的競爭情結,對於婚姻大相逕庭的看法,渴望與反諷的交錯進行,透過純真的小孩講出童話讓人覺得輕鬆愉快,不似教條式的辯論。

小女孩認真的說:「結婚久了的人都會變同性戀?」讓人無法忽視的見解;或許是婚姻當中像藍鬍子(男性)一樣的掌控,若即若離,以及不信任感,都會讓人揣測不安,所以結婚久了寧願當個同性戀?又或許是對於婚姻中男性全力主導的抗議,藍鬍子終究是被女主角給刺死,來終結這失衡的婚姻。電影中最接近外遇的一段,導演很巧妙的找個Tomboy陪凱特林說笑。

姊妹對於童話人物的心境詮釋,恰巧符合劇中劇的藍鬍子童話,更能突顯姊妹之間的鬥爭(好像說得有點嚴重),即使是親姊妹也是會爭寵的。對於婚姻百般憧憬的姐姐最後意外死亡,我個人認為除了意味著導演對於婚姻的感想--覺得死了也罷了,還有就是雖然小動作不斷,想制衡互相的姊妹關係,看起來脆弱,感情卻還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

或許簡單摘要可以說成:「姐姐我愛你,雖然我跟你見解差很多,婚姻我不想要,而且媽媽好像比較疼你,但是我還是很愛妳的唷。」

2009/07/25

[影]德國,蒼白的母親 Deutschland bleiche Mutter

忘了是哪堂心理學的課說過,參與戰爭殺戮的士兵,事後作心理測驗都是正常人不是殺人狂,看電影看到一半突然想到這個心理測驗。這部電影用了很特別的角度來看戰爭與家庭。

每次歸來的擁抱都顯得生疏,卻還是期待著歸來;童話的破滅,敘述到一半的暗黑童話,被暴行給中斷;蓄意自殺後的未完待續的人生。女性都期待著婚姻與童話,像是廣告片段稍後回來的戰爭,回來後劇情卻急轉直下,其實女主角只是要愛而已。

昨天坐捷運的時候有個小女生一直偷喝東西,我想到「延宕滿足」這件事情,心理學好像又有說會延宕滿足的人容易獲得成功;小時候大家都叫我們要忍,不要玩要念書,以後才能考到好大學,才會有好工作,但真的有好大學跟好工作就成功了嗎?女主角忍耐著戰爭一切的傷痛,只為了等待那有或沒有的幸福,可是之後真的有所謂的「幸福」存在嗎?後來那個當下我原諒了那個偷喝東西的小女生,沒有拍拍她的肩膀跟她說:小姐捷運不能喝東西唷,或許他真的有甚麼難言之隱,現在不喝待會就會發生什麼鬼事情吧(扯好遠阿~)。

其實我想說的是,把握當下跟盡其在我吧。

[影]德國09 Deutschland 09

13個導演,各自表述。我看到的是集團性的焦慮,不管是擔心個人意識被監聽,還是焦慮德國定位而去看心理醫生,甚至是跨時代跨地區的女性主義對談,各式各樣的影像擷取出來,侵蝕滲透讓人無法逃離這樣的焦慮。13個導演每個人的考量有一致也有不同,可以說全盤性的把你會想到的都給包進來了。

德國在一般東方人的定位是什麼呢?日耳曼帝國,二次世界大戰,柏林圍牆,強勢優越感,希特勒,一板一眼,德文很難,建築很強盛--這是我所想到的,德國有各式各樣的歷史包袱存在著,有好有壞。德國09對於既有榮光即將消逝的緊張,用一棟一棟急將被拆倒的建築,報紙換掉歌德字體,經濟體是個衰老的病院,需要大家急救;其實希望還是在的,老婦人唱出德國傳統歌曲,不管是神經緊張的醫生,還是不體恤人的護士,暗喻德國整體垂垂老矣的老人們,大家還是能跟著唱和著,希望還會來的。

好像不需要太緊張即將或許會消失的強盛,也不用焦慮說不出定位,不管是年代久遠的問題,即將翻新的社會,德國還是個很有個性的地方。其實我個人很喜歡德國的,或許是摩羯座的扎實個性使然,小時候想學德文的渴望比法文還強太多了。

這部電影最喜歡的部分大概就是談論到女性主義的部分;整體說來可以讓大家知道德國導演們的焦慮,其實還頗實際層面的,而不是忙著把德國拍得很美,像是觀光局宣導影片似的,試想如果是台灣09呢?光用想的就覺得應該大異其趣。

2009/07/12

[影]屈辱 Disgrace

對於John Malkovich的印象,還停留在Burn after reading的可憐退休探員身上,一下子轉換空間到南非,搖身一變為多情風流教授,讓我有點轉換不過來。
屈辱是我多年前還對諮商學懷抱著偉大夢想的年代時,當時的心理學老師推薦必看的,從此柯慈就開始是我閱讀清單之一,雖然我始終讀的不多。當時對於種族之間的概念沒這麼深,也是靠強大的網民們才了解書中眾多含意,性別以及凌虐施暴的角度切入種族情節,以我一個女性來說,太過深刻且不是很舒適的詮釋方式。
不曉得大家對於強暴的概念有多深?
看完電影後我很直接的跟朋友講著,我覺得不舒服。原本很想敷衍的在網誌上用字型36寫著不舒服,就結束這個心得,但是這實在也不是很符合我很愛撐場面的個性。種族,性別位階高下,歧視,生存,人道主義,贖罪,父債子還;用很小的社會故事,告訴我們很多簡單殘忍事實。
電影很忠於原著的拍攝,影像化後不知為何,可能是太過具體的讓我感到不是很開心。寧靜的被強取豪奪後的忍讓,我個人真的很不喜歡得寸進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