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4

[影]Black Ice 冰火情敵

愛情如履薄冰。

會下雪的地區有時候走在路上怕的不是雪,
而是在白天因為氣溫升高融雪,
但晚上的溫度下降使得地面融雪變成一層薄冰;
在美國自家門口如果沒有好好鏟雪,形成薄冰讓路人摔倒可是會被告的。

說真的,摔倒在那層薄冰上其實屁股還蠻痛的。

愛情的一來一往,與情敵的鉤心鬥角,如同走在北國的黑冰上,
知情的人會格外小心,較無知單純的人可能會意外摔倒;
大家都在玩弄著情報蒐證,其實在愛情上大家都夠格當007,
但誰知道誰的情報才是最完整的?

練拳的一來一往,知與不知的心機角鬥,
情敵兩人的滑冰,好像輕輕一推就可以致人於死;
場面的設置很絕妙,兩個女人互相交流的無形力道,像是對彼此的用情至深,
但不過只是準備下一秒就甩你熱辣辣的一巴掌,打醒你的癡心絕對,
充滿智慧的潑辣味,幽默的緊。

在愛情上大家都想最聰明的人,人人都怕在黑冰上跌倒;
但或許聰明反被聰明誤,再怎麼小心都有可能摔死,
畢竟看不見的黑冰暗藏危機阿;
前後呼應的生產過程,最後一笑置之的半釋懷,
愛情或是人生,怎樣都抵不過一生一死,不是嗎?

2008/11/21

[影]Bond 22: Quatum of Solace 007 量子危機

朋友還蠻堅持要去西門國賓回味一下青春,
於是前一天因為金馬在西門町混了一整天的我,又再度跑去西門町。

從國中的清純青澀不懂情色愛開始看007,
到現在可以大開黃腔覺得Bond的床戲沒什麼的輕熟女時期;
其實James Bond在我心中也是個青春回憶的環節。

續集電影通常有氣無力,但能夠這樣連續22集接力賽式的精彩,
每個接棒選手也都各有特色,卻又還能是個連貫一體的接力賽程;
如果不是Bond,還有哪個角色可以經典的演出這場接力賽呢?

第22集延續著21集的故事,慢慢勾勒出更多龐大邪惡組織的架構,
Quatum of Solace是個中介變項,
看似瑣碎,也沒有完整的結束,卻又不能少掉他。

一開始的主題曲動畫帶出沙漠以及經典龐德女郎,
看起來有點迷惑的Bond在四處追擊些什麼,
感覺跟此集Bond因為分不清愛恨的情緒,卻還是得冷靜的執勤是一樣的;
我還蠻喜歡動畫的呈現手法,有點復古的普普風。

賽馬與追擊,中間的歌劇以及刺殺,
交錯式的手法呈現,讓情緒更能互相輝映的鮮明起來。

能夠隨時用手機照相回傳總部,獲得個人情報資訊實在是太帥了,
如果能夠應用在路上搭訕帥哥應該還不錯(笑)。

整體來說雖然這部電影時間不長,
但沒有冷場的連續一個多小時的刺激下來,
其實一點也不覺得他很快就結束了。

2008/11/20

[影]The Silence of Lorna 沉默的蘿娜

其實Lorna一點也不沉默,相反的還被嫌棄多話。

拉著護士問著,「你還記得我嗎?」
只為了證實自己是不是被騙局給騙了。
期待為人母親,或是陷入深深的罪惡感想要補償的心態,
但即使是延續的生命也不見得能亡羊補牢。
或許是愛吧,有時愛情是種供需理論,
當你很強烈的被需要時,也會陷入一種情迷中。

而無奈的就算Lorna有自己的想法,
也只能像顆棋子一樣被擺佈,橫豎只是顆比較不好握的棋子而已。

聽說Dardenne兄弟走的是寫實主義,
不可否認故事的確還蠻像會在某個小角落默默發生的。

只可惜剛看完Into the wild(阿拉斯加之死)的力道過於深厚,
對於這種清新(?)的小品社會案件寫實,無法過於感動。

[影]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

看完電影後陷入很深的沉重。

隔離了好幾天後我終於提起精神開始寫這篇文章,
原本希望不帶太多個人投射的來描述,
但這部電影不管我怎麼嘗試去疏離的分析他,卻也分析不出個頭緒;
後來我終於想通了,感想這種東西本來就很個人。

故事主線還蠻簡單的,誠如金馬影介上所說的「追尋自我」。
可是就一部主線這麼簡單的電影,卻能帶出我很深的「感同身受」,
對我來說也算是非常成功的電影吧。

主角為什麼追尋自我?是什麼讓他這麼不顧一切、把心一橫的往前衝?

虛偽的完美假象,充斥著無謂的社會評斷、控制欲、與偽善的家庭與社會。

家庭是認同與學習的第一個教室,在他開始要展翅高飛的時候,
卻發現老師教的都是假的,從小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偽善的政治正確。

已經模糊了什麼是現實與真相,卻又要似懂非懂的繼續往下走,
因為某種程度已經是個小大人了,被社會評斷掐著得為自己負責。
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但自己真的要什麼?
流浪真的是追尋真相最好的選擇?

主角的自我揭露,世界上唯一能體會主角的妹妹的旁觀者說明,
兩條線並進著,慢慢的畫出清楚的輪廓,帶你進入主角的心境。

因為認知錯亂用著化名行走江湖,後來發現人還是得「必也正名乎」;
處處充滿著原諒的啟示,畢竟不管怎樣,接納遠比逃避還更能滿足心靈,
只可惜不管正名運動或是誠心接納,都為時有點晚了。

很乾淨的景色,該是凌亂與邋遢破落的流浪之旅,
導演賜給主角一個清澈,象徵主角想追尋的單純美好的真相。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真,只有寬心才能看見新的光芒。

(以下有微雷)
中文片名算是很難得的破/點題法,
就雖然一樣跟英文片名沒什麼關係,但至少符合內容。
因為我不是很信仰中文翻譯,所以並沒有放太多心思在片名上,
好處是我還是有驚喜,壞處是難過到不行。

2008/11/18

[影]Shine a light 電光滾石

老實說,我感覺不出來這部電影,跟一般演唱會實況DVD有什麼差別
或許差別就在此片的製作團隊,都是當今的一時之選
可以注意的是,會拍電影也會拍演唱會或紀錄片嗎?
這或許是值得討論的一點

影片一開始Martin Scorsese歇斯底里式的,不斷發著牢騷要著歌單
而Mick Jagger則還是很狂放不羈的,傳遞訊息給Martin「開唱前一個小時會給他」
實際上是音樂都要響起了,Martin才被隨性的知會了歌單

電影的製作或許跟一般演唱會錄影帶差很多
需要先架設好的攝影機,需要先畫好分鏡,需要先安排好角度
Martin如何駕馭Rolling Stone這些--充滿自信卻又帶有些內斂謙遜的脫韁野馬
或是根本駕馭不了,只好靠自己多年來老道的經驗,
來精確的抓出每個讓人感動的角度
在此片流暢的剪接,以及中間巧妙的穿插60~70年代的樂團採訪中,顯露無疑大師的功力

可以很鮮明的看出Rolling Stone這個老團,對自己十分有把握的自信兼隨性
因為有哪個團會在演唱會前一個小時,歌單都還沒出來呢?
每個樂手間的默契,對自我的掌握能力跟功力,都要十分良好才能這麼隨性所致
當然有些歌一定是事先就安排好的,否則怎麼請特別嘉賓

關於內斂謙遜這部份。
從許多過往的採訪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成名
他們知道自己不差,但也有些自卑,卻又覺得有的玩為何不放手認真遊戲?
Keith說when we together, we are better than ten others.
我喜歡他們盡興而為,做到自己最好的態度

Mick在舞台上會跳些奇怪的舞步,群眾帶給他的反饋讓他更瘋狂的舞動著
Keith則是不斷的游移著想吸引人群注意,其實你已經夠吸引人注意了
Charlie的老實敦厚很適合當個穩重不搶畫面的鼓手,Ronnie則是成就Keith的另外一半

這幾個活躍於當今影歌壇的老頭們(包括導演),表現出來他們的「態度」
不管是嚴謹的製片態度,或是狂放中帶有羞澀的搖滾精神
我只能說,讓我也好想看現場演出阿!

2008/11/17

[人]After TDK -- Heath Ledger

看電影之前我也調整了很久自己的情緒,該怎麼去預想這部電影,
才能不讓自己的預設立場太多。

我不喜歡精神上被強暴掠奪以後的觀賞。

我看電影一向是喜歡一片空白的去看,
想看的通常不會受別人影響而不去,不想看的也通常不太會被煽動。

但這個觀影經驗很特殊,因為我知道他拍這部片時「自殺」了,
(我相信他是自殺,雖然媒體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服藥過量,併發症等。)
而且TDK應該算是部商業片。

結果還是讓自己用很肅穆的心情去看了這部電影,
預設了想為Heath致敬的嚴肅立場。

我相信他是有意識下的讓自己吃了這麼多藥,
尤其是這種特殊功效的藥,應該很難不小心。
他或許是嘗試想睡著,或許是嘗試想冷靜,
或許他以為這樣可以解脫。

至於解脫什麼,冷靜什麼,或是為什麼他睡不著,
這些都不得而知。據說他來自個正常家庭,聽說他很愛他女兒;
但並不代表他的生命沒有有意識下的服藥過量的原因。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痛點不同。

我一向不撻伐自殺的人,有些人的認定是自殺很不負責任之類的,
我沒這麼衛道主義過。
就像剛剛說的,每個人痛點不同,
你真的不會知道他到底為什麼這麼痛,也不會知道那樣的痛帶給他怎樣的選擇。

片中他說人在死前才能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他也在追尋他是什麼樣的人嗎?
他也是想看看到底他會是怎樣的人嗎?
當他演著臉部被撕裂,不在乎任何事情,原本應該是取悅人群的Joker;
是否他也正在嘲諷自己,到底怎樣可以讓自己開心?
是找到自己可以當馬戲耍的對象?
還是將整個城市當成他的魔術變?變的黑暗,變的險惡,變的沒有規範?
還是他變的是自己?

精神病患、連續殺人犯與英雄是否一線之隔?
Is there any rule to define the justice?

把一切變成超級混亂,追求極致,追求完美的歇斯底里,
其實有時只是想看盡各種事物的可能性,
來尋找脈絡,來尋找出路。

當個好人或是平凡人有時候並不痛也不癢,
生命就像永遠不會有完美解答一樣平緩的流下去,
就像申論題永遠都只能拿99,但拿不到100的原因是,
只不過是一杯喝得很順口的白開水罷了。

說不出來為什麼,完全能體會他想弄亂這整個世界的原因;
當拼圖快拼完了再把他瘋狂的扯爛,因此他可以笑得更開心。
他也弄亂了他自己的世界,或許他腦袋裡運轉了很多奇怪的為什麼,
他想知道,他想問上帝,他想放棄;
但他不行,他得繼續,他就算很痛也要繼續。

他不需要丟銅板作「選擇」,他早就作出選擇了;
他雖然不是schemer,但是如果他是的話就不混亂不好玩了。

p.s. 片中好幾個關鍵字,我最愛的就是「選擇」,
讓你選,但通常是沒什麼好選的,可是還是個選擇。
人生當中就是這樣,沒什麼好選的選項很多,
但是其實選擇還是你自己選的。

看完以後,我大概快半個小時都不想說話。

2008/11/16

[影]Lars and the real girl

或許充氣娃娃的眼睛才是真的,諷刺人自以為是的真相
每個人看到以為他是假的,但那是以世俗的眼光來看
就跟大家總是認為人應該是怎樣的,他看到的世界應該是怎樣
卻失去太多可能性,或甚至是寬容性

雖然很希望像驚悚片恰奇一樣娃娃會突然活過來
但是畢竟這部片是個溫馨的片子,所以不會有這麼重口味的事情發生的

充氣娃娃只是個媒介,是Lars心中孤獨的代言人
代表著他對生命的恐懼、哀傷、孤寂的出口
內心想破繭而出的男孩,找不到方式,沒有學習的樣本
透過充氣娃娃來說出他不敢說的事情,對這世界嶄露頭角,進而漸漸發光發亮

BTW,小鎮的人可愛的緊呢

[影]Heaven's heart

今年看的北歐片都十分有趣
可以看得出來北歐那種高度發展國家所關心的課題
不是那種衰敗荒涼的求生存求向上,關心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過我看的不夠多,採樣不足,不足為證

婚姻,真愛,外遇,孩子

台灣霹靂火式的人物特寫
簡潔的佈置不讓人有過多的分心,暗暗覺得自己家也這麼漂亮就好了
但過於簡單到有點潔癖,或許是想仿效心理分析學派的治療手法,來控制觀影的變異因數

許多台詞也很精煉,雖然很多特寫但不留白
一直不斷得充滿著台詞卻也不讓你感到沉重無法消化完畢
而是對婚姻有種desperate,那種失望又不到絕望

最後的最後,如果是你因為老公/婆外遇搞到離婚,半年後回來要你複合,你願意嗎?

[影]the Big Blue

雖然劇情走到一半我就知道他的結局會是怎樣
也就是說有點老梗,但畢竟他是部1988年的電影

這二十年間太多灑狗血的娛樂,過度刺激我們的感官 
(好啦,其實是只有我的感官,我已經漸漸看電影看到不能哭了)
所以雖然已經猜出來他該會怎麼走,自己太過害怕難過所以為自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
但最後還是忍不住哀傷與難過(不過有可能是因為The big "Monday" blue...XD)

依舊是部開放事結局的電影,聽說三個剪接的版本結局都不同
這次金馬放映的是導演版

我慶幸我的好習慣並沒有帶給我對這部片太多的刻板渲染
他是部經典,而我一點劇情都不知道 XD
自己裝聾作啞的程度還蠻厲害的,所以還是能夠在這次觀賞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滿足

劇情好像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導演展現對海洋的熱愛
還有美人魚的呼喚其實還蠻恐怖的,很難不把片中的海豚跟美人魚作聯想

2008/11/15

[影]I am not there

Because I am everywhere.

有多久沒有看過一部電影,然後隔天很興奮的想跟很多人討論?
我不確定這幾個月來看了這麼多部電影,要我一次想起來我會說哪幾部?

泡泡公寓四人行--現在光點台北還有,請別錯過。
鋼鐵人--你們都看過了吧?然後,我也說不上來了。

有時候看太多東西真的會有一種飽腹感,就像去吃吃到飽餐廳一樣,
最後總是讓人反悔當初為什麼要花錢折磨自己,
但我在這麼飽的狀況下,還能很喜歡I am not there。

導演傳遞出來的手法太多,我目不暇給的不斷吸收消化,
很少有電影我看了一次會想馬上再看第二次,
這部的組成實在是首美麗的詩,可以一讀再讀,反覆吟詠。
你可能讀的懂某個部份,回應到你人生某個情節,
你又可能有很多部份不懂,卻美的讓你目眩神迷。

我不熟Bob Dylan,一點都不熟。
但這部片用了非常不實際的手法讓你開始了解這個,非常有魅力的人。



我得說劇情雖然有一點進入障礙,但喜歡看特殊電影的人不應該錯過這部片。

2008/11/14

[影]2001: A Space Odyssey

我說不上來為什麼在影片一開始我也跟著拍手了
以前我覺得這樣很蠢,因為又不是導演在現場
但隨著開場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日出」樂章,緩緩帶出電影的序曲
竟然讓我感動到不行

真的,影評人說的,你絕對沒有看過大螢幕的太空漫遊
因為我是被這段話收買而決定看這部片,也沒後悔,大螢幕真的很震撼
我敢說我如果是在家看DVD所受的感動一定會少了些

40年前所探討的主題,到現在仍然是個無解之謎
或許直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人有勇氣去觸碰黑石,來開啟智慧而片中
所謂的智慧的開端,或是生命的起源,則讓我不斷想到殘忍的肅殺
人猿智慧的開端是殺害來求生存,人工智慧電腦以殺害來求競爭
現在人類科技,在軍事競爭的智慧展現不也是種互相殘害?
ex: Ironman中提的軍火事業

還有謊言,政府最愛的手法就是用謊言來讓大家失去焦點

我不確定是日新威秀的音控太過大聲,還是Stanley Kubrick原意就想放這麼大聲
其實整場下來音樂讓人有種快要窒息的感覺
不管是古典的藍色多瑙河,還是實驗音樂家Gyorgy Ligeti的音樂
甚至有幾幕我想尖叫的奔跑出戲院,大聲喊說夠了!

或許是智慧的展現就是這麼的讓人難以忍受(因為湊巧出現這段前衛音樂都跟黑石有關)
而我不過是個蠢婦 ,所以無法承受如此精妙才會因此負荷不了吧

還有,運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當作各式智慧的開端配樂
有人說很尼采,或許最後星孩的出現某種程度是個永劫回歸的概念
不管怎樣人都會以某種程度重生

突然想說,2001年已經過了七年了

我很喜歡Dave進入星之門的那段數位藝術影像呈現
讓我不勝唏噓的是,四十年前就做出這些東西
然而我們台灣當代的數位視覺影像藝術,卻沒有比這部電影更精進的感覺

人工智慧這個主題一向是我很討厭的話題
因為總是會引起我深層的恐懼感 (又再次證明自己很愚蠢無法跟上時代)
而人工智慧電腦最後的發狂,不也就是因為模擬人性所以才發狂嗎?
你說電腦瘋了壞了,但他的個性是模擬人類而塑造出來的阿

我一向認為命名為Odyssey就是個衰小的象徵
要回家永遠都回不了家的感覺很差,不斷的冒險征戰殺戮,最後才能夠重生返家
或許充滿著浪漫的冒險情懷的意境
但身為女人的我,總覺得在家苦守寒窯的妻小,根本不覺得浪漫吧
更何況根本就是因為人的驕矜自滿,被上天懲罰所以才回不了家的
所以又再一次的用片名回歸到片名
人類雖展開智慧卻也不知該如何運用,於是會有殺戮跟死亡產生
或許人本身就是場殺戮?所以有原罪?

結論是這整部片根本就是驚悚片,從片名就暗示是部不怎麼開心的壯遊
但其實星孩的出現,永劫回歸的意欲,或許是種「超人」的誕生
人還是可以充滿希望,而不是只有永「劫」而已

其實這部片對我來說有種奇妙的矛盾以及彆扭
充斥著我不是很喜歡的主題,可是結論卻讓我十分喜歡
不管是平行空間穿越時空,還是太空船的設計
到現在看一點都不古,雖然不能懂的地方
還是很多但是我覺得很豐富,有太多東西可以討論的一部電影了